只對一半的真相 ─  孩子需要母親

我花很多時間搭計程車往返火車站之間,其中我最喜歡的一位計程車司機,我都叫他史帝夫,他是個擁有一籮筐故事及豐富民間智慧的人,有三個已經長大成人的孩子,還有兩個孫子。他對太太非常專情。對於男人和女人最拿手以及不拿手的事情各是什麼,他有非常堅定不移的想法。帶著由不容置疑的信念以及豐富人生歷練所產生的自信,他總是跟我說:「孩子需要他們的母親。」

 

他的意思是母親的照顧非常獨特而且不同於父親,少了母親的照顧,孩子很難健全地成長。他這麼說的意思是對母親的讚許—她們提供了一種非常特別而且無可取代的母愛。但是在我聽來,這是一種事物自然順序的陳述,也是一句終止所有關於兩性如何真正平等養育子女討論的咒語。

 

當然孩子確實需要他們的母親。還有他們的父親。還有他們的祖父母、兄弟姊妹、阿姨、叔伯、表親,以及親近的家族友人,那些會去關注他們,而且在父母給的建議聽來忠言逆耳,甚至是連跟父母講話都變得難以忍受的時候,也能夠關心照顧他們的人。「孩子需要他們的母親」這句話是對的,但是「孩子需要他們的母親勝過其他同樣愛他們的親人」這句話是錯的。

 

孩子唯一真正不能缺少生身母親的時期,就是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就算是由代理孕母所生或是被認養的寶寶,都需要有人懷胎十月才行。即便如此,除了懷孕、生產和親餵哺乳之外,其他所有事情父親都可以做得和母親一樣好(而事實上也有很多父親用奶瓶餵母奶給寶寶喝)。然而,對母親這個角色約定俗成的看法和文化期待,依然遠遠超越了父親這個角色,儘管我們努力嘗試要去挑戰這樣的看法和期待。

 

如果真的只有母親最重要,那麼對於那些同性戀父親我們又該怎麼說呢?

 

雖然事實上許多研究都顯示,由同性戀父母撫養長大的孩子和由異性戀父母撫養長大的孩子具有同樣優秀的適應能力,但我們的文化卻還沒能體認到這樣的事實。

 

法蘭克.利格維特(Frank Ligtvoet)這位同性戀父親,投書紐約時報寫了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描寫他與伴侶養育一兒一女的心路歷程。利格維特透過公開的認養程序領養了他的兩個孩子,而孩子的親生母親也與他們保持聯絡並參與他們的生活,同時也讓孩子明白他們的血緣身世。儘管如此,每當利格維特做一些像是到學校接生病的孩子這類的事情時,大家還是會用一種不認同的眼光來看他。「我們這個家庭在社會上的一舉一動,都難免引來陌生人對於母親這個角色的質疑眼光,他們在說著:「匪夷所思,沒有母親的孩子要怎麼生活?」利格維特如此寫道。

 

說到底,孩子需要的就是愛、穩定性、鼓勵、關心、照顧和一致性。這些是可以由許多照護者一起提供的東西。無論照護者是誰,穩定性在此都是個關鍵。

 

一份俄亥俄州立大學的研究顯示,來自穩定的單親家庭的孩子(從孩子出生開始就一直是個單親的家庭),其考試成績與來自穩定的雙親家庭的孩子並沒有差別。相反地,安妮凱西慈善基金會(Annie E. Casey Foundation)2013年的報告顯示,阻礙孩子社交、情感與身體健全發展最大的問題根源是貧窮。然而,對那些自命不凡的權威人士來說,把一切歸咎於長期以來根深蒂固的文化常規是再簡單不過的事—那就是,孩子需要他們的母親—這遠比去正視並試圖解決孩子實際上面對到的更嚴重、更地域性的問題,要容易得多了。 (未完待續)

 

 

了解更多:博客來  //  誠品 //  金石堂  //  讀冊

 

arrow
arrow

    悅知‧閱知樂部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